撰文 | 吴坤谚
编辑 | 吴先之
淘宝意外出海,速卖通如何应对?
近期,淘宝和速卖通在海外市场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流量争夺战。
4月16日,海外非华人买家的涌入使淘宝登上美区App Store购物免费下载榜第2位,下载量显著攀升。而阿里国际站也紧随其后,在全球120个市场中进入前十[1]。然而,同属阿里的跨境平台速卖通却未能在这场流量盛宴中分得一杯羹。
数据显示,淘宝的大服饰与3C数码行业部分店铺访问量暴涨1000%,客服系统收到大量英语问询。相比之下,速卖通作为“国际版淘宝”,尽管在GMV中占比较高,却表现平平。
流量红利背后的竞争
本次淘宝爆红并非偶然,而是社交传播与有组织运营的结果。TikTok上“How to shop on TAOBAO”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,而媒介投入延续了热度[2]。相较之下,Temu与SHEIN销售额虽同比增长三成以上,但应用下载量未见显然增长。
速卖通评论数近50万条,但淘宝应用评论仅7000余条。业内人士分析,这可能是社媒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。
急于打通供应链的速卖通
作为“国际版淘宝”,速卖通曾依赖丰富的个人卖家资源起步。然而,2015年因质量问题转型B2C后,平台仍保持商品多样性优势[3]。2023年起,速卖通推出Choice托管业务,逐步提升效率,但也导致POP商家权益受限。
去年9月,速卖通宣布实行“双轨驱动模式”,提升POP权重至与托管业务同等地位。另外,通过自营店快速上新,推动供应链整合[4]。
修炼平衡术
为迎接品牌化趋势,速卖通于外推行百亿补贴计划,吸引品牌出海;于内优化商家经营体验。物流方面,通过自建与第3方物流结合保障履约效率。
尽管速卖通具备先发优势,但高客单价商品相对不足。品牌化战略下,中小POP生存空间可能被挤压。为此,速卖通上线针对POP的新版站外推广,提供最低60%的额外补贴。
速卖通正尝试通过自营与POP的平衡实现长远发展。然而,品牌化道路并不轻松,需扭转过去中国制造代工贴牌的认知,并依靠科技创新提升附加值。
优化后文章
以下为光子星球发布的相关内容:
公众号|光子星球
微信号|TMTweb
以上内容由光子星球整理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