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这里的所有内容都直接截取自我在团队内的发言。

“以用户问题为中心”,而不是“以解决方案为中心“。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一句废话,但却是整个团队在持续犯错的。

我们内部在讨论问题的时候,也是经常性的提想法、提方案,但没有考虑清楚到底是要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,这个问题定义清楚了吗,是否有现成的解决方案,用户对当前的解决方案哪些方面是不满意的……

这是因为提想法、提方案其实很简单,每个人都可以拍拍脑袋提个想法,但考虑清楚问题、并进行准确定义和描述却是很难的、是反人性的事情。

比如 AI 的例子:现在做 AI 的公司一大堆,但大部分都是拿个方案出来找用户,而不是提前思考清楚用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。但用户从来需要的不是 AI,而是需要在某个场景下解决什么问题,AI 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

比如API 项目,其实我们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海外用户都想要 API?他们是为了获取用户线索?提升转化漏斗?提升用户活跃时长?还是出于什么需求?更多时候是一上来就在内部讨论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。

比如管理制度,我也习惯性的和HR直接讨论制度的细节,但其实对当前团队面临的核心问题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制度,我们之间没有过多的讨论。这可能导致某些制度出发点和形式都是好的,但不符合当前的团队阶段。

接下来的具体做法是,在内部但凡我们在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,我们都相互追问下:你要解决什么问题?这个问题的准确定义和描述是什么?相关的用户调研和数据支撑是什么?至少我会提问。

这个观念很难短期内改变,但现阶段可以僵化的相互提问,最终形成团队共性思维。

和业务团队谈:工作时要写文档,而不是 PPT

亚马逊里强调“写详细文档,而不是 PPT”——如果我们对一件事考虑的很清楚,往往我们就可以把它书面化出来。如果觉得书面化很难,往往是因为没考虑清楚。

对于现在的核心产运人员,我们一直在强推书面化,目前情况看产品和运营落地的都还不错。因为产运作为火车的车头,如果考虑不清楚、跑错路,对其他人的危害是极大的。

但也遇到一些落地的问题:“书面化”是一个要求,但核心还是自己思维的过程。部分人在书面化的时候其实还是很随意的写,并不是深入思考之后的书面化。

人事部门和我正在做的事情是:我们会把团队做的好的用户调研、投放测试、版本分析、竞品调研、业务复盘等做成案例的形式,让其他人去观摩和学习。其实就是要倒逼整个产运团队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。

最终达到的目的是:让产运团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,都是能够系统性的、全面的、深入的思考后,提出方案。而不是动动嘴、拍拍脑袋就提出想法。

正所谓“产运无能,累死研发”。

这个方式会不会很浪费时间?——非常多人都会这么质疑,但实际的情况是:这种工作方式极大的减少了不合理项目、不合理需求的出现,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了产研团队效率,节省了公司的时间;

项目通常的死亡模式是:一上来没考虑清楚针对什么人群、解决什么问题、采用什么打法,一上来就开始做,结果做到一半发现问题,最后耗一段时间,直到死亡。

和产品团队谈:对用户要有深刻理解

亚马逊里有句话“伟大的产品来自于对用户的深刻理解”,这句话其实是和整个亚马逊的工作法一脉相承的。

乔布斯曾经说过非常相似的一句话:“伟大的人还会继续向前,直至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,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、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。”

所以最终决定我们在行业内胜出的两个核心内部因素:一是有一群价值观相似、能力互补、各具擅长的人;二是我们能够对整个行业的用户进行持续性的、深入的研究和洞察。

和管理团队谈:不同业务阶段要有不同文化

我自己信仰的是苹果、Google、Netflix这种公司所提倡的自由、开放、自驱、高效的团队文化,所以团队内的协作模式、管理方式都是基于此建立的。

但目前情况观察下来,这种方式的利弊很显然:好处是对于自我要求和自驱力强的团队成员,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一起奋斗的积极性;问题是对于自我要求没那么高的团队成员,过于宽容的环境,反而在纵容“躺平“和”不努力“的行为,虽然这种行为在内部的占比并不高。

团队管理是要考虑集体利益的,奶酪不是无穷尽的,被吃完的那天所有人都将受到影响:我们团队在当前阶段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?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?以及配套的协作、管理制度?

——这些不应该是固定的,而是基于当前的业务阶段和目标来的,这也是我最近在重新思考的问题。

我们内部的管理者们也可以做一些思考,年底我们进行讨论。

和人事部门谈:对周报的思考

前段时间我建议让大家写周报用邮件——这个思维方式本身也是错的。

邮件还是飞书,其实都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包括周报也是手段,而不是为了写周报而写周报。

核心我应该考虑的是:不同的人写周报的目的是什么?是能够对业务带来哪些提升?什么方式能够达到目的?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方式,而不是一上来要求用飞书还是用邮件。

所以这周我先对客服的周报进行变革,让客服周报直接用 Slack 写,对应的负责人必须回复和推动解决。其他人的周报我没想清楚,就先不做调整。

和老板谈:逆向工作法+第1性原理

最近对“第1性原理”和“逆向工作法”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:我发现它不仅可以用于解决业务问题,也可以用于解决管理和团队问题。

我举几个例子:

AI 业务方向——AI 本身只是手段,用户不会需要 AI,他需要的是 AI 来解决某个场景下的问题。那么需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?用户解决问题有哪些方式?他在什么场景下会用到 AI。这样才能避免本末倒置,做出无用的 AI产品;

管理制度、考核制度:实际上我们在制定这些制度之前,应该先内部讨论我们当前遇到的团队问题和管理问题,然后再讨论到底是 360 考核解决、更改制度解决、贡献排序解决、文化建设解决还是其它解决方式。

现在我的感受是:我们还是一上来太喜欢先提方案,而忽略了问题本身。比如 360考核里面有一项下属对主管的评价,要解决什么问题?需要这项吗?

现在几个业务主管都是按照我的思路在贯彻业务方针,他的下属可能并不理解和认可,但只要能达到业务目标,我就支持他们。所以360考核这种方式本身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是因为别人在用,我们也搬过来用。

我们以后可以坚持这个方式:先提出问题、定义问题、清晰问题,再考虑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。

我们要坚持“逆向工作法”+“第1性原理”,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维立于不败之地。

和老板谈:要不要让团队听培训课程

现在 HR 那边每周都在组织培训,出发点也是好的,希望提升团队素养和能力,但我观察非常多人这周不去听了。

我分析的背后的逻辑是:培训课程需要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来,比如团队面临的问题、业务面临的问题、运营面临的问题,那么大家可能都愿意去听。这周的主题是《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对决策》,非常多人估计觉得跟自己的关系也不大,就逐步的不去听了。

按照“逆向工作法”+“第1性原理”来思考:

第1步:当前业务和团队面临哪些问题?

第2步:这些问题是通过制度、管理、培训、绩效等什么方式来解决?

第3步:如果需要通过培训解决的,那么就需要调研大家的预期和希望培训提升的方面;

第4步:培训完及时搜集效果反馈和跟进。

——这种针对性的培训,效果就比较好。现在每周让大家固定时间去听,时间长了就感觉像在完成任务。

和运营团队谈:客服与产品的协作原则

我这里定几个“从客服反馈到产品解决”之间的协作原则:

一是对客服的预期:尽量反馈问题,不反馈解决方案;

这也是“逆向工作法”的最核心要求。比如在玻璃瓶子里增加液体,这是一个解决方案,并不是用户的问题。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增加液体?增加液体的目的是什么?如果不增加对他的设计造成了什么影响?——尽可能的说清楚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;

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倒逼团队回到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问题中,从“第1性原理”的角度来思考问题。而不是被既定方案所框定;

其实也在反向要求客服团队:见到用户提出的想法后,多问几个为什么。

二是对解决方的要求:不要直接回复做或者不做,而要给出分析和判断过程;

如果直接回复做或不做,这种思维是很可怕的,代表用户说什么我们做什么,长此以往必定摧毁业务的根基;

对解决方的要求是:需要对用户问题进行理清,能够清晰的调查清楚到底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。然后再判断要不要解决,以及当前解决还是未来解决;

优秀的产品团队共性是:通过严谨的分析和调研来否定大量的不合理需求,而不是见到一个需求、做一个需求。

三是权责的划分上是:客服团队的职责放在用户问题的提出、理清、搜集上,而决定做或者不做、什么时间做、以及后续的跟进解决,由产品和设计团队来决定和完成。

因为产品决策是一个系统性、综合性、全面评估的过程,唯一的决策权只能放在产品团队;这个中间,产品团队需要及时做好信息同步。

上面提到的原则很难快速都做到,但我们要内部坚持往这个方向努力。

作者介绍:服务电商类产品经理。文章转载至公众号:杨杰出海笔记,作者:旺仔九号,大数跨境经授权转载。

发表评论